杨继荪(1916-1999年)浙江杭州人。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1932年中学毕业后,随祖父杨耳山学医。祖父病故后又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曾任杭州市广兴中医院院长,浙江省中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专长医治内科杂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中风、肝胆脾胃病,以及中医急症如热病、湿温、血证等。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病变及老年病
杨继荪(1916-1999年)浙江杭州人。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1932年中学毕业后,随祖父杨耳山学医。祖父病故后又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曾任杭州市广兴中医院院长,浙江省中医院内科主任、院长等职。专长医治内科杂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中风、肝胆脾胃病,以及中医急症如热病、湿温、血证等。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病变及老年病
作者:
潘智敏 主编;杨继荪 著述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孙秉华,1924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 1980年5月20日被卫生部列为江苏省名老中医.。行医60年,为1980年5月20日被列为江苏省名老中医,擅长治疗白血病及肝硬化。为江苏滨海县家喻户晓的名医。近20年主要从事白血病的探索,共治疗约有1万人次,治好几百例。特别是退休将近10年,专门从事白血病的研究,缓解率也升高。另治疗肝硬化腹水治好几十例。
作者:
孙秉华
出版社:
江苏省滨海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写了二十年的书】:因此个人减食縮衣,約有三年之久,积累余资,终于1940年2月间,放弃医疗业务,亲赴上海寻师訪友,以求解决。所幸至沪后得謁谢利恒,陈存仁、丁仲英、王仲奇、費繩甫、陆士諤、秦伯未諸先生,前所疑者能得解释者十之八九,幷購到参考书二百余种。 返长后即开始整理溫病。經过一年有余,編成上编.....又于1960年完成下編。下編伏气溫热治法,皆自己手笔,虽择各名家之經驗,实个人经驗居多
金寿山(1921—1983年)浙江绍兴人。自幼随父一面攻读医书,一面运用于诊疗实践,获得广博知识。1936年来上海行医。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寒温病学教研室主任。 金氏对中医学术融汇贯通,学验俱富,著述颇多。。金善治伤寒热症和内科杂病,能博采诸家之长,不拘一格,运用益气升阳法治疗上气不足眩晕诸症有独到经验,
李克绍(1910~1996),著名伤寒学家、治疗肠胃病堪称当代一绝。临床审证精细,立法确当,配伍灵活,药简量轻为其特点 。临床与教学工作五十余载,总结出中医治疗胃痛,既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溃疡面愈合的清热、祛寒、养胃等治本的方法。
王渭川(1898~1988) 江苏丹徒人。18岁拜妇科名医袁桂生为师五年,先后在湖北麻城、汉口等地行医。抗战后,避乱入川,客居万县,自办诊所,临证治病,善用虫类药治疗各种内妇科疑难重症,提出治疗妇科疾病的温、清、攻、补、消、和等六法。多有良效,声誉日隆,一时门庭若市。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本院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主任,1984年晋升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万友生(1917年—2003年 )江西新建西山乡人,江西省全国著名老中医。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就读于江西国医专修院,携家辗转行医于赣江两岸之城乡。学验渐丰,医名渐显。1951年后江西中医学院教导副主任,内科和伤寒温病、热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及主任医师。为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
万友生(1917年—2003年 )江西新建西山乡人,江西省全国著名老中医。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就读于江西国医专修院,携家辗转行医于赣江两岸之城乡。学验渐丰,医名渐显。1951年后江西中医学院教导副主任,内科和伤寒温病、热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及主任医师。为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
作者:
万友生 著;王鱼门
出版社: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唐祖宣(1942-)河南邓州人,2014年国医大师。以治疗四肢血管病而闻名。 20多年前邓州湍河牛得居患脱疽,到大医院诊治,医生要求截肢。因无钱住院医治,他只好回到家里。唐祖宣来到村庄义诊,发现他一条腿局部已烂得露着骨头。治好了病的牛得居十分感激,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奶羊牵到医院送礼。唐祖宣说:“你把羊牵回去吧!你的心意我领了!
余无言(1900~1963) 江苏阜宁人。初读经史,后随父学医,勤读医经,深研仲景学说,18岁应诊,长期在上海业医,经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由于崇尚经方,伤寒、温病用石膏、大黄者亦多不胜数。在辨证精审的基础上,用量大而效验卓著,不少市民或称之为”石膏、大黄先生”。故在民国时期,他是国内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术经验俱富。并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兼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外科学等课程
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对风湿类疾病,尤有体会。又喜钻研本草,著有《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等书行世。多发古人之未发,补前贤之未逮。。先后撰写著作10余部,论文170余篇,其中获优秀论文奖40余篇。1987年获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
孙申田,生于1939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医疗专业。任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黑龙江省名中医。从事针灸临床40余年。1系统地把中医、中药、针灸治疗引入神经内科领域。“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提示了头针疗法治疗脑病的机制,首次证实了头穴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并应用该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已获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
孙申田、高山、徐波克 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孙浩铭(1909~1975)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福建省著名妇科老中医。师承名医孙石溪,毕业于福州中医学社。曾任福州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福建省四届人大代表等职。从事中医妇科专业,善于运用脏腑学说,在妇科诊治上注重脾肾学说 ,讲究气血论治。撰有《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一书,曾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
顾殿良;张勤安;邹维德;徐震谷;施志乐;徐亦通;龚凤岐;钱星若;马云翔;金储之;袁自复;杨恺明;葛景川;陈树人;费一峰;凌仲穆;金里千;何近仁; 郁司权;李澍人; 戴效岐;王寿康;方致和;吴仲磬;顾大钧;李万卿;李觉民; 沈益瑞; 秦士一;王桂章; 周一先;贝荣能;沈濂昌;钱天心; 尤怀玉; 郭寿恒; 承为奋;陈朝明;江一平;徐宗怡;金绍文; 包慎伯;缪仲康; 朱继培;何建章;张炎;凌国春;袁鸿寿
作者: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苏省苏州市分会
出版社: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苏省苏州市分会
宋鹭冰(1905—1985),四川三台人。著名中医学家和温病学家。自学中医而谙通歧黄。自1933年起,在重庆开业行医。后转入成都中医学院任教。聘为教授。 主讲《中医温病学》课程,精研温病学说,为温病学说承先启后的人物。指出许多重笃复杂的温热病证,依照复气学说的理论指导治疗,常可收到良好疗效。 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上,擅长暑温、湿温和伏气温病的治疗,治愈不少脑炎、脑膜炎、乙脑和败血证等重证病人
宋鹭冰(1905—1985),四川省三台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先生熟谙中医经典,通晓各家学说,尤对温病学有精深研究和造诣。同李重人、邓铁涛、殷品之、万友生、朱伯让、金寿山、熊寥笙、胡伯安等交往甚笃,时相切磋。在中医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知名的中医学家和温病学家。
作者:
马烈光 编;赵立勋、张发荣 校;程式、何德鲤 整理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米伯让(1919~2000)中医内科专家。陕西泾阳人。早年拜关中名医黄竹斋为师,1943年起开业行医。1954年后,历任西北医学院讲师、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著作有:《中医防治十病纪实》、《米伯让先生医案》、《四病证治辑要》。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灸。对钩端螺旋体病、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较有研究
司徒铃(1914-1993)广东开平人,广东省名老中医。 1936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医师,1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究主任,从医62年,其学术思想独特,临证思维严谨;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病案典型,疗效显著
司徒铃(1914-1993)广东开平县人, 1936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后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医师,1956年至1984年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究主任,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应聘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中医药部级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针灸学辞典》编审委员,中,广东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
李王泽(1895~1985),字玉泽.阳庙乡聂村人。医学世家。17岁开始行医。先后在焦作卫生协会门诊部任主任兼医师、市中医院副院长等。 对内、外、妇、儿诸科及杂病都有所研究,尤精水肿治疗。1979年8月一南阳农村妇女为了看病,把房子都卖了,也未奏效。后闻焦作李雨泽医名,遂带着孩子和干粮专程前来求诊。经1个多月治疗,痊愈。她说:“李医生真是我仃]全家的救命恩人。
作者:
老中医李雨泽医疗经验选编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敖保世(1916-1989)江西新余人。著名老中医。 敖保世14岁从樟树名医杨天纵学医。在中医急症、内、妇、儿科、杂病中疗效以准、快著称。晚年收集部分医论医案,由后人整理成书《寿康医集》。敖保世从医五十余载,嗜医如痴,毕生无他好,常广读医书至夜深,日诊逾百几至手麻笔坠。,且教县学且临证,教学相长。至暮未敢松懈,即病风偏,尚思路不紊,手颤颤为人处方。临逝之日,绝笔一方亦愈一久崩农妇。
李培生(1914—2009)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被誉为当代伤寒学界泰斗。汉之后的医家,则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称为经方。今多崇此说。盖因《伤寒》、《金匮》将理法方药结合一起,书中所载各方,有“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清名医曹颖甫语),验之临床,效如桴鼓、故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仲景为医圣,谓仲景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朱丹溪语)。
余无言(1900~1963) 江苏阜宁人。随父学医,18岁应诊,擅伤寒、杂病及中医外科。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国医学专修馆、苏州国医研究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 1956年,余氏应聘赴京,先后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任职。。在学术上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尝谓“医分中西,系以国界限之。其实医为仁术,不应有所谓中西医之分,宜取长短补,熔冶一炉。临诊善用经方、时方
时逸人(1896-1966年)无锡人,尤擅脉诊,有沪上神脉天指之称。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即独立行医。。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
时逸人(1896-1966年)无锡人,尤擅脉诊,有沪上神脉天指之称。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即独立行医。。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
时逸人(1896-1966年)无锡人,尤擅脉诊,有沪上神脉天指之称。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即独立行医。。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
刘琛南,山东黄县(今龙口)人。1943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后开业行医。 建国后,历任烟台中医学校教师,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等医药学校《伤寒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了全国中医学校《伤寒论》等教材的审定工作。曾主审《常用药物》等书。
李今庸,1925年生,湖北枣阳市人。 湖北第一位国医大师,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脏荣则一身俱荣,二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
万友生(1917年—2003年 )江西新建西山乡人,江西省全国著名老中医。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就读于江西国医专修院,携家辗转行医于赣江两岸之城乡。学验渐丰,医名渐显。1951年后江西中医学院教导副主任,内科和伤寒温病、热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等职,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及主任医师。为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
孙纯一(生卒不详)中医内科专家。长春四大名医”之一。山东蓬莱人。自幼从师习医,后开业行医。曾任新京汉医讲习所讲师、长春市第一医院国医科科长。建国后,任长春市卫生局副局长。对《伤寒论》、《温病》有独到研究“那老头儿真倔呀!当时是60年代,缺医少药,开方子难免会缺几味药。这时候一般都是医生调整方子。但我师父不管那个,就是不调方,说这就是我孙纯一开的方子,让患者自己想办法抓药去。
任应秋(1914-1984年)四川江津人。现代医学家。幼习四书五经,有较坚实经学基础,后就读江津国医专修馆,于文史训诂,均有长进。后于1936年赴上海入中国医学院,并问业于沪上名家陆渊雷等人。抗战时返乡悬壶。并创办《华西医药杂志》。1949年后,先出任重庆市中医学校教务主任,后于1957年应聘任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先后任医学史、各家学说、中医系主任等职,。其治学态度严谨,又精勤不辍,故著述甚丰。
何志雄(1915-1983年),广东大埔人,广东省名老中医,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39年至1949年先后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开业行医。回国后,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擅长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法诊治疑难病症。著有《伤寒论选择和题答》等。1983年发表了关于《伤寒论》六经实质探讨的论文
朱壶山(1864-1946年)江西婺源人,民国中医名家,治病以内科、女科、儿科、杂症为主,27岁时拜清名医唐宗海为师,寝馈三世医书,详究仲景《伤寒论》,,精于内科,兼治妇科、儿科.朱壶山晚年于华北国医学院执教,于1937年辞教,所授弟子有百人之多,其私授门人中,较著名者有陈伯成、陈慎吾、胡希恕等人.主攻仲景之学,著有《伤寒杂病论通注》《(最新)伤寒杂病论精义折中》
邢锡波(1906-1977年)河北省青县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 在运用中药治疗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肠伤寒等疾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由此,被誉为“中医肝病专家”,从医从教52载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白血病、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方面也成绩卓著。由于学验俱丰、精于管理,1956年受天津市卫生局委托,筹办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研修班,并任主要课程讲授。
李翰卿(1892~1972)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自幼从儒医舅父张玉玺学医,15岁时即开始诊病,医名渐起。27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应试,以第一名录取。经3年苦读。35岁始独立开业,悬壶并州。治病尤遵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
任应秋(1014-1984年)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重庆江津人。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6年后,中医工作又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任应秋夜以继日 任应秋 任应秋 ,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
祁振华(1899~1969),北京人,有四十余年临床实践经验,尤以擅长儿科而著称。自北京中医医院创建起,一直任儿科主任、直至病逝。 祁老素以药廉效著而闻名。,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对泻泄、疳积、马脾风、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六十年代提出剂型改革,创制风热平浓缩剂、健脾粉、鹅口散、清肺饮丸、清肺化痰丸、益肾丸等小儿中成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
张海峰 (1915—1988年) 江苏镇江人。著名脾胃病专家,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生于世代医家,幼承家学熟读经典。193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先后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张海峰长于诊治内科疾病,对脾胃学说有较深研究。他治医严谨,又能融会新知,提倡中西医结合,擅长中医内科急慢疑难病的治疗,对脏腑学说研究造诣颇深,堪称国内一级
作者:
宋殿宽,高凤桐主编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黄帝内经》气象问题初探..........…张德二】【 论《内经》三阴三阳气血 多少的常………刘衡如讲述】【王冰补注运气七篇辨识 ……………孟庆云】【略述《灵枢》中之衍误脱倒 ……………郭霭春】【《太素》《明堂》释音的研究 与校勘………钱超尘 】【 杨上善《明堂》初探 …………钱超尘】【杨上善生于后魏卒于隋《太素》成于后周说 ………钱超尘】
俞慎初(1915-2002年)福建福清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学家,中医史学家,国家级中医药专家,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俞老出身中医世家,早年从秦伯未习医。 193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业学校。曾任《现代医药》月刊主编、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教务主任。 1941年上海诚明文学院毕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60余年。 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中医药学、医史学。
米伯让(1919~2000,中医内科专家。陕西泾阳人。早年拜关中名医黄竹斋为师,1943年起开业行医。1954年后,历任西北医学院讲师、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著作有:《中医防治十病纪实》、《米伯让先生医案》、《四病证治辑要》。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灸。对钩端螺旋体病、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较有研究
米伯让(1919~2000)中医内科专家。陕西泾阳人。早年拜关中名医黄竹斋为师。1943年起开业行医。后十年前一直随同黄竹斋老师隐居长安樊川,期间专心于伤寒、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到了解放后任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后又调至陕西省中医研究所,担任所长一职。擅长中医内科及针灸。对钩端螺旋体病、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的辨证施治较有研,曾两次为开国元帅治愈疾病。
作者:
米伯让 著述;米烈汉 整理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脉诊是临床辨证圭臬,为立法用药准则;诊脉时病人最好端坐,将前臂自然向前展平,在腕下2;脉象的齐变和独异不同,初按与久按有别 ;诊脉要专念虑、平气息;运指应注意举、按、寻 ;候脉必满五十;寸关尺部位图和诊脉运指图;脉与内外因素关系;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 附四言体状歌;证候辨证应以脉症为依据,常见疾病要掌握脉象演变规律 ;诊脉应注意脉症之顺逆,必要时可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二十八脉示意图
李聪甫(1905-1990年)湖北黄梅人,名医。出生寒微,以帮工无薪条件,随名医石椿山学医三年。1925年在黄梅福生祥药号坐堂行医。1930年曾为绸店经理梅贤林同事噤口痢病危重将亡,经聪甫出手救活,医名鹊起。1940年他将自己经验著成《麻疹专论》,在湘西南麻疹流行地区救活不少婴孩。多年从事李东垣脾胃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倡“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结合临床,确立“益脾胃、和脏腑、
吴佩衡(1888-1971年)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解放后任云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前人经验,而多有创新。行医数年,声名渐传,,最突出地表现于伤寒坏症、肺脓疡、阴胆症、肝水肿等阴症险疾上,经他放手治疗,都得救治痊愈。得学于郑钦安火神派学术思想,多注重扶人之阳气,擅用附子,长于使用经方,应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
在上海,龙华医院就是中医的代名词。龙华医院创于1960年,是全国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汇集一批四十年代起就闻名上海滩的中医:黄文东、徐嵩年,黄秉良,吴圣农,张志秋,儿科徐仲才,徐正福,苏万方,梁慧期,石筱山、陆瘦燕、顾伯华、陈大年、徐仲才、丁济民、范新孚等,使龙华医院建立之初就名闻遐迩。本集医文是从1960-1985年龙华医院近1000篇医文中选粹而出
作者:
龙华医院
出版社:
龙华医院
年代:
不详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成立于1951年,是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集科研、教学、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针灸研究所主导针灸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针灸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政策导向提出建设性意见,针灸和经络研究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几乎均由研究所主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有在职科研、医疗、教学、管理人员160人
作者:
针灸研究所
出版社:
针灸研究所
年代:
不详
几台戏,惹出美国男女多少如痴如醉情,却道“台词不懂心里懂”;一个人,走入华侨同胞几许思国思乡梦,真是“想见时难别亦难”。——梅兰芳1929年携带京剧赴美演出,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值得钩沉的一段佳话。 作为此事从头到尾的“总编导”齐如山,描述了波折跌宕的全过程,也归真了彼时玉成好事的司徒雷登、黄恩施、李石曾、刘天华……无数中外名流。 齐先生女儿齐香笔录不苟,成就了这本洋溢学术价值和艺术趣味的文献。
作者:
齐如山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年代:
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