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杂症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疑难病之称谓,医学界或是普通民众都常习用,但疑难病的概念和范畴是什么呢,一般认为那些给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的病。
作者:
张伶伶 主编;邓宝康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9787506245746
出版时间:
2000-0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页数:
289页
字数:
490千字
形式上从基本理论到证候的诊断和治疗,都以歌诀的形式加以高度概括,然后详细论述,把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变得简单、规范、条理、易记,有执简驭繁、提纲携领的作用。内容上有基本理论又有各证类型的证候、治法、方药,随证变动,增减药味,体现出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突出了每个病证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又注意了内容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内容简明实用,通俗易懂易记,可谓是中藏医临床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
作者:
王智森 (桑吉群佩) 编著 ; 栗广林 编著 ; 索郎其美 编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陈修园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3558482
详注内容包括经络名称、循行路径及流注时间,腧穴分寸、功能、主治及穴意,特定穴的应用,补泻手法,针灸禁忌,配穴原则,辨证施治等。对针灸学必须掌握的实用部分作了较全面、系统地串解,可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歌赋,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供大、中专中医和针灸院校学生,针灸工作者及广大针灸爱好者诵读,并具有针灸文献学价值,可供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
详述耳穴的分布、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压耳穴的操作。通过针对性的刺激耳部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改善各种疾病症状。适用于各种慢性病、疼痛、失眠、消化不良、耳鸣等症状的治疗。压耳穴疗法的安全性和无副作用的特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诊疗及保健参考书籍。目录:基础概述 常见各科病证的治疗 附耳穴功能的归纳综合。
目录:上篇 耳穴基础 第一章 耳郭生理解剖及耳穴布 第二章 耳穴的分布定位及功能主治 中篇 耳穴治疗总论 第三章 四诊 第四章 中医辨证简介 第五章 耳穴治疗原则 第六章 耳穴治疗法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下篇 耳穴治疗各论 第七章 内儿科疾病 第八章 其他科疾病 第九章 耳针麻醉
目录: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代谢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内科其他疾病、皮肤外科疾病、肛肠外科疾病、外科其他疾病、五官科疾病、骨伤科及风湿性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科疾病、各种癌瘤疾病、各种杂症、五种治病神奇疗法、医学保健综合知识、附录。(共二十四大篇)
本合订本依据的原书共三册,系收集陕西省的单方、验方经整理编写而成。原书第一册,收录内科四十七种病,方六百七十四首;原书第二册,收录妇、儿科七十三种病,方四百首;原书第三册,收录外、五官、针灸等科一百四十一种病,方六百二十五首。以病带方,每方分主治。药物组成或取穴、用法、治验、附注等项叙述,并注明献方者或单位。
作者:
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千余年来,刮痧方法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安全、适应证广、防治兼顾、疗效肯定、易学易懂的特点传承发展,不仅成为民间疗法的精华,也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针对不同身体部位采用不同的刮法,还能达到不一样的保健效果。秉承传统文化精髓,适应现代健康需求,以靓丽的画面、简洁的文字、特色的疗法,为您解除病痛,还您活力与自信。传统医学的灵光闪现,让现代的您拥有享受健康人生欢愉。
蜂针疗法是按照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人体经络穴位及皮部,选择一个或数个穴位进行蜇刺,此时注入皮肤内的蜂针液(蜂毒)能使局部皮肤充血、红肿、皮温升高的温灸效应。通过针灸药协同作用达到温通经络, 调理气血,扶正驱邪,用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腰椎颈椎病,对常见多发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偏头痛、静脉曲张、前列腺、妇科疾病、痛风、心脑血管、糖尿病、中风后遗症、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集著者十多年舌诊研究之大成,从数万张舌象图片中精选近300张,力求以舌诊为主线,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初步构建中医理法方药的耦合体系。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颇多创新,既适合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专业人士使用,也适合非中医人士学习了解中医,并可作为指导养生保健的参考书。
本书可作为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望诊、舌诊知识的参考用书。博采古今望诊之精华,探讨百家望诊之经验,从理论基础到各科实践,从整体望诊到分部望诊,进行了别开生面地总结与发掘,揭示出望诊知病、望诊知证与治疗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颇值一读。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对更好地发扬中医望诊之经验,指导各科临床有现实意义。
运用望目辨证诊断法可以使中医诊断比仅仅运用观察舌象、脉象诊断法更直观、更客观、更具体、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更具有前瞻作用和推测预后作用,如将望目辨证诊断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传统舌诊、脉诊正确结合运用,可使中医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及时。具有突出的当代中医学特点,并为临床诊断疾病证候和未病先防提供了自汉代华佗以降失传一千余年的具有中医学传统的望目诊断学理论和方法,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打下基础。
系中医文化与临床类参考用书,包括中医典故、中医拾趣、名人与中医、中草药传说、中成药及汤剂的传说、医家介绍、医家轶闻等,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者,中医文化爱好者,病人及家属也有实用价值。
收录了大量中医领域的名言警句,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该书以辞典形式呈现,方便读者查阅。对于了解中医文化及理论具有指导意义,适合中医爱好者、学生及从业者阅读参考。为弘扬国医,使今人后世采摘之便,在耿鉴庭等9位中医大师的指导下,由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等16省市的80余名中医专家,潜心5个春秋,查阅数千种医典佳作,收集整理了2万余条中医格言警句,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名言大辞典》。
上篇外科部分含疮疡、软组织损伤性、肿块与肿瘤、腹部、骨与关节、神经性、肛门和其他疾病。下篇皮肤病部分含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动物昆虫所致、寄生虫所致、过敏性(变应性)、结缔组织、神经机能障碍与物理性、红斑鳞屑性、色素障碍性和血管性皮肤病,以及毛发、皮肤腺汗腺、其他皮肤疾病和皮肤肿瘤。
本书是为了方便中医生临床查阅而编写的。其特点是内容系统全面,丰富精练,阐述简明,实用性强,既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方药之用,又可作为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临证用药的工具书,还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指南旨在帮助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设计和实施,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中医药科研是建立在已取得临床普遍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首先从临床研究入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现代医学)观察病例,肯定疗效,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然后再作实验研究,以阐明其原理。老中医的经验发掘整理研究。从当前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成果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
作者:
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只有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才能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我们组织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河南中医学院、河南开封市第一中医院等十余家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60余位医、教、研工作者,历时三载,辛勤耕耘,广收博采,荟粹精要,终以140余万言的《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问世。
杏林传习十三经丛书主编周鸿飞,男,硕士,主治医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业余从事中医古籍整理点校工作,自2007年至今,整理点校出版中医典籍20余部。其中“日本汉方医学丛书”系1936年陈存仁先生“皇汉医学丛书”之后,再次系列整理出版日本汉方医书的一大举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学术意义。
作者:
韩森宁 张春生 徐长卿 校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85553
出版时间:
2017-04
版次:
1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页数:
232页
字数:
215千字
临床路径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准确性、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
作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出版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随着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院校相继设置了部分非医药类专业。体现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本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全国19所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希望能够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开设的非中医类专业提供一部简明易学的中医学入门教材,同时也可供中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专业,以及西学中人员和其他中医爱好者使用。
本书所介绍的中药方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内容,反映了现代的研究成果和较新进展,比较具体而切合实际,易于掌握和取得效果。
作者:
杨进 朱丽江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中医普及性读物。它着重介绍了各类妇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在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确实有效的简便方和。在编排上,本书还特意为读者安排了学习时间:一天学习一节,一周学习6天。只要花上一百天时间,你就能将本书的内容学习完。为了贯彻这套丛书的统一性,本书采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学习六天,共十四周学完的方法。
《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所著,赵学敏,赵系浙江钱塘人,一生从事医药学活动,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医术精湛,饮誉遐迩。
作者:
福建省医药研究串雅外编选注编写小组编写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是编写内外二种,首列其要,次及其余。合之则诸法毕备,分之仍各有妙用,弃俗从雅,庶览者得有流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医分必分症类次,兹则从法集方。……按恕轩先生原订有内、外二编,凡例所论,总内、外而言之。兹所刊者,惟内编四卷。如水法、祝由、药外、医外、药戏、取虫、选元诸条皆内编所不载。今年正月,从越中藏书家觅得外编,如获拱宝。匆次不暇细校,录付仍嘱吴君平格补注,行将以次开雕,以公同好。
作者:
[清]赵学敏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目录: 《串雅内编》卷一《串雅内编》卷二《串雅内编》卷三《串雅内编》卷四《串雅外编》卷一《串雅外编》卷二《串雅外编》卷三《串雅外编》卷四《串雅外编》未释义部分卷一《串雅外编》未释义部分卷二《串雅外编》未释义部分卷三《串雅补》卷一《串雅补》卷二《串雅补》卷三《串雅补》卷四《串雅补》卷五
作者:
赵学敏 原著; 喻嵘 主编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本书即是对该专著的研究著作。
目录:上篇基本技术 粉碎技术 浸提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 浓缩干燥技术 制粒技术 薄膜包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乳化技术 洁净与灭菌技术 制水技术 清洁生产 制药工艺技术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 包装技术;下篇成型技术 制剂处主设计与成型工艺概述 散剂 颗粒剂 胶囊剂 片剂 丸剂术 外用膏剂 栓剂 液体制剂 中药注射剂 气雾剂与喷雾剂 缓释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其它剂型成型技术
目录:1绪论 2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基础与常用分析方法 3中药饮片炮制 4中药提取过程及设备 5超临界流体技术 6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7中药提取液的蒸发浓缩及设备 8水提醇沉和絮凝技术 9吸附与层析技术 10过滤和固膜技术 11蒸馏 12中药干燥过程及设备 13新型中药制药工程技术 附录。
目录:绪论 上篇基本内容 基础理论 病根学说 算病思路 治疗原则 组方原理 医技医术 开绿灯医症候诠释 药材的应用 彝药传统剂型与加工方法 彝医药人物 医训医约 强身保健;下篇问题研究 彝医药研究中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 彝医药理论与南诏大理国医药学 黄家医圈 彝医药教研 开发彝药的问题 不宜把彝区药材叫彝药 彝区主要卫生资源 彝区药材资源的保护利用20章。附篇 彝文古籍汉译文选录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
王正坤
出版社:
云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包括上篇基础理论篇的瑶医学的基本特点及成因、瑶医医理概论、瑶医治疗原则与方法、瑶医方药理论四章,下篇临床应用篇的瑶医特色诊法、治疗方法、经典瑶药(老班药)、瑶医常用方剂量后四章。总论介绍瑶医药发展简史、瑶药资源与品种、瑶药的采收与炮制、瑶医药用药理论;各论分为老班药,常用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它药。收集有几千条瑶医秘方、验方,按疾病分类一一列举。
本书是在全面搜集整理中国瑶族地区的民间药方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医药学大典,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务爱好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瑶药主要分布在大瑶山山区,药材以草木为主。据统计,瑶医使用药物品种约836种,其中既有土石草木,还有鸟兽虫鱼。常见药材有水龙骨科、蓼科、蔷薇科、豆科、唇形料、菌科、葫芦科、百合科、兰科等。瑶药的药味可分为苦、甜、麻、酸、锥、辣、涩、淡等八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
第二卷收载白矾、喜鹊等146种藏药,卷末附藏药基本知识简介,中文药名、拉丁学名索引及主要参考文献。第三卷收载葫芦、拉萨风毛菊等214种藏药,卷末附中文药名、拉丁学名索引。第二至第三卷的藏药编排方式与第一卷相同。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作者: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 主编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四部分的内容为三因五源与人体的形成和生理。第五部分讲述三因生理形态改变的三病因和时令、地域、饮食、起居的四病缘相结合产生疾病的病理。第六部分讲述问诊、脉诊(切脉)、尿诊(验尿)、察诊等的辨证诊断。第七部分讲述药术食行相结合的治疗。第八部分的内容为医生的素养与医德。
彰显了历代宫廷的医学特色,不仅有传统的名方,又有民间的验方,具有多重特点,更有御医精心研制的大量秘方。探讨了历代宫廷医方的特色,从其涉及内容、配伍特点、剂型形式、药材炮制、随症调引、机理探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既有数据 ,又有例证。宫廷医学作为研究宫廷内医事制度和医疗技术的医学,积聚了历代众多中医药精英的集体智慧,始终代表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各朝代当时的最高医疗水平,蕴含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儿科的疳积、腮腺炎、百日咳、蛲虫、蛔虫、发热、夜尿等;五官科的青盲、中耳炎、鼻炎、咽炎、口疮、牙痛等;针灸按摩科的过敏性休克、血崩、粉刺、腰扭伤、面痹、呃逆、落枕等。本书秘方验方所治疗的疾病非常全面,包括各科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所需药材方便价廉易得,操作简单,实用强,且是经过验证确效的,可放心使用。按书中描述的症状进行对症用方,都能获得满意疗效。可供中医师、中医爱好者、群众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