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人口地理
葛剑雄 著
商务印书馆
2017
九五品
¥78.00
纷纷水火
林戈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01
九五品
¥50.00
隐秘的终点
[美] 娜塔莎·特雷休伊
上海三联书店
2024-01
九五品
¥55.00
唐代文人禅诗研究
张锦辉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九五品
¥140.00
书风八面
姚峥华
译林出版社
2023-10
九五品
¥63.00
通古斯记忆
王啸峰
作家出版社
2023
九五品
¥48.00
港漂记忆拼图
吟光
作家出版社
2023-08
九五品
¥60.00
白毫光
冉正万
作家出版社
2023-08
九五品
¥46.00
恋殇
叶辛
作家出版社
2023
九五品
¥50.00
漫长的路
陈世旭
作家出版社
2023-06
九五品
¥60.00
最后的地平线
余耕
作家出版社
2023-06
九五品
¥46.00
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
《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辑委员会 编
中华书局
2023-12
九五品
¥130.00
北宋党争与石刻
罗昌繁著
中华书局
2024-01
九五品
¥80.00
汉画像石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本书精选600余幅汉代画像石图片,将那些形色各异的画面分为人物与世俗、神话与传说、祥瑞与游艺三类,通过对出处、形象、情节、文字等的解读,带领我们抵达1800多年前的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汉代社会风情,了解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传统。阅读本书,既可以欣赏艺术之美,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以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图景。
全书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
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作者:
宿白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收获》App“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首届首奖作者林戈声最新短篇小说集,从类型文学到严肃文学,她以“越界”的小说,书写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不可名状的恐惧。患有巨物恐惧症、痴迷于动漫手办与微雕艺术的赵孟鹤;在巴哈马群岛和一头猪相爱的郑欣爱;17岁进城打工、有通感能力的许长生;还有相约自杀的少男少女……
本书是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娜塔莎·特雷休伊首次完整公开这段经历,讲述家庭暴力和种族主义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创伤和持续影响,探索这段记忆如何重塑自己的生命,使她成为一名诗人和作家。
作者:
[美] 娜塔莎·特雷休伊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作者:
[美]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 著;周逵、刘菁荆 译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全方面展现古罗马的市民生活、信仰习俗、爱恨情欲。罗马城是我们故事的主角,神殿、雕塑、广场和仪式中包含着500年来罗马人的集体记忆。如今作为旅游胜地的罗马,其中的建筑街道乃至河流山丘,都曾是罗马人流血争执、胜利游行的历史现场。用纪录的视角将残存遗迹与鲜活的故事相连,从此罗马对我们不再是陌生的古城,而是让人像罗马人一样生活的地方。
作者:
[英]安东尼·艾弗瑞特 著;翁嘉声 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书风八面》为作者书人系列第八本,所收文章皆写自四面八方的书及其书人。共分八个面向,每一面的文章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如解密性质的书与人;与书店相关的人与事;亦师亦友的书人素描;因人及书或因书及人的书话;历史学家、历史书与历史观。第八面是扬之水老师的个人专辑。写作体例延续之前书人系列,即“姚言书事”体,有白描有杂想,有抒怀有评判。
本书梳理了宋代交子的产生背景、创立经历、由私营到官营的过程,以及其对后世纸币发行流通所产生的重要借鉴意义。作者爬梳史料,索隐钩沉,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宋代纸币从创新发明到发行流通再到泛滥失信的历史画卷。读史鉴今,既为堪比四大发明的金融创新而骄傲,又警惕金融工具的滥用和货币超发的危害。
本书以文书和典籍的解读出发,广泛涉及文献背后的历史考索、政治研究、社会沿革、经济发展、典籍印制、文献调研、学术评论等诸多面向。其内容分历史与地理、文书与碑刻、群书与佛典、调查与报告、综述与书评等五大专题,公布大批新材料的同时,结合中古史热门课题,展开宏观与微观的历史探索,全面反映了对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见和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洞察。
作者:
读客文化 出品;顾诚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通过研析言官思想的载体——奏折,力图揭示言官在历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展现这一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说明巨大的社会变迁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精英群体。 全稿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和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以崭新的研究视角,对清末言官群体与朝政关系进行了系统考查,就言官制度的发展变化、言官群体对朝政与社会变局的影响进行了充分全面的论述。
作者:
[日]藤井康隆 著;刘可维 译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陆春祥:用笔挖掘思想与光芒 / 张亦辉苏沧桑:以“具体当下的在场”对历史和日常进行超越与再出发 / 王平赵柏田:散文书写的文体优势和思想审美 / 钱志富马叙:立足大地书写平庸 / 马小敏赖赛飞:二元·对称·装置化——散文的“地方美学” / 郭佳音干亚群:乡土记忆、民间书写与诗意想象 / 孙伟民 盛凌越王寒:地方书写视域中“风物”与“人”的互动 / 王姝
本书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先生的纪念文集。本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专题,收录张传玺先生去世周年北京大学举办纪念座谈会的新闻报道以及各位与会者经充实完善后的精彩发言;二是“追思”部分,收录回忆张先生生平事迹、与先生交往故事的纪念性文章;三是“治学”部分,收录评价张先生学术成果、学术成就或与先生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作者:
《张传玺先生纪念文集》辑委员会 编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本书以道学范围从南宋初期到朱熹掌握道学话语权的转变趋势为思想背景,从气论、天人关系、心性论、工夫论、经学、儒佛关系等方面,系统研究张九成哲学思想的逻辑构架和特点;同时注重思想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张九成对洛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其他理学家之间的论辩和冲突,尤其是与朱子学之间的差异、儒佛之辩等,以期呈现其思想原貌,并丰富对南宋初期理学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认识,展现这一时期思想史的连续性。
本书以明清时期的士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士绅社会的形成、本质特征及其式微的梳理,指出士绅社会是富民阶层崛起与持续发展的结果,富民通过扩展知识获取绅权,并在绅权的庇护下垄断经济资源,然而绅权的过度扩张使得官绅民的社会结构失衡,加上兴办团练、废除科举的冲击,士绅社会最终走向消亡。
本书详细梳理金代封爵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厘清制度的源流及演变。细致考察了金代汉制封爵的等级,准确划分国王王爵类型,深入考察国号王爵和郡王封爵演变的过程,对金代五等爵的爵称爵序与封号作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挖掘剖析封爵制度操作的具体环节与运行过程,分析其运行模式及相关管理措施,阐明封爵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关系,解读其在官僚政治和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宋代文史研究中,党争主题颇受关注。有关北宋党争的研究成果多以传世史著与传世诗文集为参考文献,较少石刻文献的运用。本书在党争视域大背景之下,从多学科、多视角对石刻文献的生成、流传、影响做过程性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以此观照石刻文献,力图拓广、掘深石刻文献与党争的相关研究。
书中收录了有关三国兵争的九个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董卓与关东诸侯战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曹操对“天府之国”关中的逐步控制、征伐与经营,以及该地在曹魏建国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吴魏逍遥津之战的背景、规模及魏军的“斩将搴旗”战术,通过孙权遇险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此后他重返荆州作战两次失利的原因。
本书以日本现存的苏轼、黄庭坚诗集刻本、抄物、选本、图像资料和五山禅僧汉文著述为研究对象,以究明这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思想在域外的传播、接受和变异情况,揭示宋代诗学典范的影响从士大夫转移到宋元禅林进而影响日本五山诗歌的动态过程。
本书围绕笔记的“新变”这个核心内容,系统剖析宋代笔记的文体构成和文体特征,阐明宋代笔记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功能,揭示宋代笔记对后世笔记作品创作范式的引领与规范作用。通过对大量宋代史料、笔记文献的梳理,作者在研究中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将笔记研究从传统的文献、史料研究引向文体本身的研究。
本书着重讨论初盛唐至中晚唐各个时期儒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唐代儒学在不同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历史样态、功能与地位进行重新考量,如初唐时认同的构建、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古典”与“当世”之争、中晚唐的文学与儒学转型等。既注重文学与政治一般性关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意义。在关注儒学对文学观念、主题、体式、风格乃至认知模式之影响的同时,也关注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的价值。
作者:
【英】克丽·安德鲁斯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