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明)释传灯著,(清)齐召南纂
出版人:
天台山国清讲寺
年代:
2007-11
纸张:
竹纸
刻印方式:
影印
装帧:
线装
四部分类:
子部 > 释家
尺寸:
29 × 18.5 cm
册数:
5册
作者:
(明)释传灯著
出版人:
天台山国清讲寺
年代:
2007-11
纸张:
竹纸
刻印方式:
影印
装帧:
线装
四部分类:
子部 > 释家
尺寸:
29 × 18.5 × 10 cm
册数:
8册
唐朝道士徐灵府所撰《天台山记》颇为当时和后世文人所称引祖述,于浙东名山文化而言亦属素孚盛名之作。此书不仅记载天台山自然地理风貌,而且以较多笔墨记叙山上教观道场等宗教建筑与宗教人士事迹,故于浙东名山宗教研究,尤其是道教亦属不可忽视之献。
[唐]徐灵府、[明]潘瑊 著;胡正武 校 / 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黎安林等著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010054
出版时间:
1992-09
版次:
1
印刷时间:
1992-09
印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 编 / 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
高万祥主编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ISBN:
9787501510863
出版时间:
1993-08
版次:
1
印刷时间:
1993-08
印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久存放,有斑点。
徐辉、郑继伟 编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页显示图片(封面、版权页、目录页等)为本店实拍,确保是正版图书,自有库存现货,不搞代购代销,杭州直发!】
袁征 著 / 中国档案出版社
一本伴手日历佛礼--《修心日历》(2020)以佛教建筑为主题,通过“二十一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跨越喜马拉雅”“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四个部分,系列介绍横跨亚非欧的沿途主要的佛教建筑艺术特点,对研究、学习佛教建筑和欣赏、游览佛教寺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者:
鲁扬主编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18808366
出版时间:
2019-12
版次:
1
印刷时间:
2019-12
印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开山之作。
孙亦平 著 / 人民出版社
目前比较全面和深入研究吕祖善书思想的一部学术专著。
阙丽美 著;詹石窗 编 / 人民出版社
郑观应以《盛世危言》一书闻名于世。除此之外,他在道家、道教以及养生方面也有贡献。本书收录郑观应述中韵道言、道诀、卫生、养生等资料,藉此以了解郑观应的丹道修为及成就,亦为后世修道同志之指玄篇也。
郑观应 著 /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图法》编委会是《中图法》各种系列版本包括《中分表》的研究、编制、修订和管理的组织机构,由国家图书馆领导并主持其常务工作,其委员由国家图书馆、全国主要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高校信息管理系从事分类法、主题词表研究、教学与实际编目工作的专家担任。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编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本书上限追溯事务发端,下限止于2000年。全面系统地记述杭州民族、宗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包括:杭州少数民族大事年表、杭州宗教大事年表,杭州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宗教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活动场所、人物传略等。
《杭州民族·宗教志》编纂委员会 编著;吴树铭 撰稿 / 杭州出版社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台山写生创作基地利用天台特有的地理和人文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有重点地筛选特色鲜明的写生点,串联成天台山500里写生路。本图册所呈现的是以天台城为中心,北片以道佛文化为主要内容,西片以隐逸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东南片则分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各片内容又相互交叉,沿路包括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寺宇道观、乡村、古民居等。
作者:
中共天台县委宣传部编制
出版社:
中共天台县委宣传部
年代:
2010年代 (2010-2019)
装帧:
平装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略本。《菩提道次第论》是中国藏族佛教大师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精粹而写成的名著。
宗喀巴 / 青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仓央嘉措不可不读的一本书,也是中国第*本真正将仓央嘉措情诗品读与仓央嘉措生平叙述完美结合的仓央嘉措传记。这本书将带你进入一个全知忘我的境界,还原一个真正属于你我的最深情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王臣 著 /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
书底部周围稍有受潮的痕迹。
[清]高�映 / 云南人民出版社
全四册:《我的天台观》、《我的释尊观》、《我的佛教观》、《续·我的佛教观》
池田大作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著名学者、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与两位青年佛学家的对话录。
池田大作 / 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在日本学者干泻龙祥《本生经典思想史研究》及台湾学者释依纯硕士论文《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搜集与比对,最终归纳和整理出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六十三部汉译佛经中的四百多则本生故事,并对其出处及背景一一做了详解。所编原文注重原貌,解题语言生动流畅,是国内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汉译佛经中的本生故事的专题著作。
王慧慧 著 / 甘肃教育出版社
内丹学也称性命之学,它是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原料),以人体为丹房,丹田为炉鼎,意念呼吸为火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
霍克功 著;詹石窗、郭汉文 编 /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主要通过南宋时评定的“五山”一一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的环境研究,阐明浙江禅宗寺院的历史地位,论述禅宗寺院的环境特色,并结合国内佛教寺院的发展案例,对浙江禅寺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王海霞 著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发掘了众多新史料,阐述了1800多年浙江道教的历史,展现了众多的道派、人物、宫观、事件、思想等,是迄今为止为详实的以省为地域单位的地方道教史学术著作。
孔令宏、韩松涛、王巧玲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上编着重介绍道教中的多位神仙,包括先天真圣的三清、四御、三官大帝;后天仙真的彭祖、张三丰、五祖、七真、八仙;民俗神的财神、门神、土地神、药王;女神仙中的西王母、妈祖、麻姑等。此外,还介绍神仙的概念、来源、特征、属性、可学性和神仙境界等。下编着重介绍道教内丹学的概念、形成、流派及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功理、功法、经典。
张志坚 著 / 宗教文化出版社
本册介绍我国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史资料。
陈学恂 主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开中国近代佛教之风气,被誉为“晚清佛教第一导师”,被梁启超、谭嗣同、鲁迅等人推崇备至
杨仁山 著;王志远、中华佛教文化院 编 / 华夏出版社
本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陈朝曙 著 / 当代中国出版社
收录的是杨仁山大德的禅宗文,包括佛教初学课本、十宗略说、《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等不等观杂录、经论略释、禅教编、补遗、经典发隐、附录9部分。
杨仁山 著;王志远、中华佛教文化院 编 / 华夏出版社
杨仁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学家,清朝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他一生十分执着地为弘扬佛教事业而尽心尽力,不断地进行佛经的搜求、整理和刻印流通,并兴办佛学教育,策划各种振兴佛教的方案,其学说融贯儒释道,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以至整个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文会 / 商务印书馆
晚清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近代成立*早的佛经出版与佛学研究机构,影响近现代社会思想变革,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其所保存的雕版印经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要的江苏文化符号。本书梳理其历史源流,探究其思想意义,力求准确呈现金陵刻经处的卓越贡献,并插配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薛冰 著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遍布于中华大地的道教宫观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造型风貌,同时穿插大量十分珍贵、精美的照片。
罗哲文 编著 / 百花文艺出版社
收录了王羲之、欧阳询、张旭、苏轼、赵孟頫、吴镇、沈度、文徵明、董其昌、张瑞图、八大山人、傅山、康熙、乾隆、刘墉、邓石如、吴昌硕、于右任、弘一法师、傅儒的心经书法作品。
本社 编 / 广西美术出版社
精选历代书法大师书写的心经,给读者欣赏和临习。
广西美术出版社 编 / 广西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之作。全书共15卷,总计650余万字,以时序为经,涵盖中国佛教(包括汉传、藏传、南传三大系统)的人物、典籍、教义、制度、仪轨、礼俗、艺术乃至三教关系、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全面记述了佛教从两汉初传至1949年的历史面貌。
赖永海 主编 / 江苏人民出版社
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144年的期间,共写正传331人,附见160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在成书后二十年间, 陆续有所增补,又成后集《续高僧传》十卷。后来后集十卷亦吸收到前集中,不再单行。
[唐]道宣 撰 / 中华书局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王尧 著 / 中华书局
精选200余件历代茶器、茶画,呈现一部中国茶事的历史。作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期间,遍阅故宫及各地博物馆有关茶事的文献、藏品,并使用器物、文献、书画互证的研究方法,如实还原唐宋至明清的饮茶风尚。
廖宝秀 著 / 故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