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研究(第4辑)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孙英民 编
文物出版社
2013-12
全新
¥87.04
东亚古物(A卷)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
文物出版社
2004-12
全新
¥87.04
本书收集了二十余篇有关日照两城镇遗址的文章,包括山东日照两城镇附近史前遗址,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调查,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来源——《日照两城镇陶器》,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山东丹土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等。
栾丰实 著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2014年江苏省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提交的40余篇博物馆工作与理论研究方面论文,涉及内容包括藏品的征集与收藏、保护与保管、展示与利用,博物馆的安全、管理、资源整合、财产权属以及数字媒体展现方式等。
江苏省文物局 编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2012卷)》以东方建筑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研究为宗旨,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
余如龙 编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2016-2017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编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2015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文物出版社 编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2014年卷)》以东方建筑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研究为宗旨,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
余如龙 著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2013年卷)》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余如龙 著 / 文物出版社
本书内容主要围绕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新技术的运用、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文物保护与研究等几个方面。通过专家们的论文阐述,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效能寻找一些可行之道,为博物馆学的爱好者们提供学习的机会。此书的出版将会给博物馆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 文物出版社
《东方建筑遗产》以东方建筑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研究为宗旨,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立足地域,兼顾浙东乃至东方古建筑文化,以多元、比较、跨文化的视角,探究东方建筑遗产精粹。其中涉及建筑文化、建筑哲学、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古建筑营造法式与技术;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东方建筑对外交流与传播,同时兼顾古建筑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等。
余如龙 著 / 文物出版社
谢家福是近代中国电信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筹创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拓荒者;创办中西学堂、正道书院,教书育人,泽被后世。他的一生著述宏富,身后遗留大量日记、诗文稿、信札等、《苏州博物馆藏谢家福档案:谢家福书信集》主要收入了谢家福数十年中的大量书信,内容涉及许多重要的近代史事。
苏州博物馆 编 / 文物出版社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 编 / 文物出版社
《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根据田野考古材料系统考察了长江中游两个重要区域——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澧阳平原在一个相对狭小而封闭的地域持续着文化的进程,其聚落的演进,经历了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群三个阶段。从聚落空间格局而言,最初的聚落因自然环境而呈散居状态。城壕聚落阶段则形成带状,出现凝聚式聚落布局
郭伟民 著 / 文物出版社
《先秦时期的国礼与国家外交:从氏族部落交往到国家交往》在写作上根本离不开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范畴,吸收了大量此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希望尽力立意于“国家关系”亦即国家外交的时空背景下,着重于“异域”或是一国对另一国具有官方色彩的物品输入,特别是礼物的馈赠。为了体现系统性,《先秦时期的国礼与国家外交:从氏族部落交往到国家交往》从原始氏族部落交往开始
张健 著 / 文物出版社
“析情探路――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发展”学术研讨会(2019年11月1-2日,北京)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研究”(批准号为:17@ZH018),继“他山之石――国际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中国观察――文物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之后组织的又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曹兵武、何流、于冰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收录真茗阁、北京画店、收藏家张清晨收藏的吴镜汀先生书法绘画作品143幅,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这位优秀艺术家的书画艺术。吴先生的弟子——启功大师特地作序,并将自己珍藏的吴先生作品《江山胜览》辑入书中,既为本书增彩,其师生情谊亦令人感动。
佟刚 编 / 文物出版社
义乌历史悠久,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古时于越境内有一孝子名颜乌,家中一贫如洗,其父死后颜乌徒手挖坑葬父,其孝行感动了天上飞经的一群乌鸦,乌鸦帮其衔泥葬父而喙伤流血。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部将王翦平定江南,在吴、越两国的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始置乌伤县。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始建国元年(9年)曾将乌伤县改为“乌孝”。
本社 / 文物出版社
《文物在诉说》除了对抗战遗迹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还对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充分阐释它们的历史背景、事件缘起、发生过程及相关影响,力图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透过文物讲历史,向世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展示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希望《文物在诉说中国抗战遗迹概览》能在举国上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 编 / 文物出版社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孙英民 编 / 文物出版社
《石窟寺研究(第2辑)》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辑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辑。《石窟寺研究(第2辑)》为第二辑,通过专家评审,从众多来稿中择优选录了20余篇文章。它们汇集了目前国内外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和石窟寺保护科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学界相关专业的重要参考。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片,对唐薛儆墓出土石椁上的线雕图进行了全面的展示,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运城市河东博物馆 编著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是由江西省博物馆编的一本学术论文集,主要分为博物馆工作与探讨、历史文化研究、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保护、藏品鉴赏及研究、其他六个方面。
李荣华 / 文物出版社
《红山文化研究·第6辑:科技考古专号》是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所编《红山文化研究》系列文集的新一册,主题为科技考古,内容包括《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综合研究》《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木炭遗存指示的木材利用和生态环境——兼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生业模式》《GIS在赤峰市西南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实践与探索》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 著;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 / 文物出版社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其**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 本书为《红山文化研究》第七辑玉器研究专号,分为名家访谈和学术专论两部分,以科技考古、玉器、文明起源、域外考古文献整理等为主要内容。
孙永刚、陶建英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古代考古文明的论文集。其中包括:《裴李岗文化墓葬随葬品研究》、《彩陶“西阴纹”细说》、《大甸子墓地陶器上的“特殊彩绘”》、《西周时期晋国墓葬所见性别差异初探》、《商周时期合葬墓的考察》、《洛阳东汉北兆域帝陵的初步研究》等十三篇。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1999年,在考古发掘、勘探与研究的基础上,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落成。也许,仅就目前的建筑规模而言,它还不能和一些大型综合类历史博物馆相比,但是,由于紧密依托于帝王陵园和考古发掘现场之上,加之与历史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已经或正在日益凸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魅力。而正在建设中的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
王保平 编 / 文物出版社
《花间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汉族文学目前的**部文人词选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共500首,分10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一个世纪。其中收录温庭筠作品六十六首、孙光宪作品六十一首、顾敻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汉民族早期词目前
王守功 著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辑的不定期连续性考古文集,文章包括《东下冯“圆形建筑基址”的用途》、《侯马铸铜遗址研究三题》、《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北区2009年发掘报告》、《宝鸡市蒋家庙遗址考古调查报告》等。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泥河湾盆地细石器技术、年代及相关问题》、《初期仰韶文化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分期、分布、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较全面地反映了新石器至商周时期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再论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中心与外围:湖南新石器文化进程的区域考察》、《陶寺中期现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等文章。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福泉山是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遗址。一方面,它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墓地,从崧泽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晚期,虽间有缺环,仍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的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它也是目前太湖东部地区唯一能代表良渚社会最高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地点,随葬品规格仅次于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瑶山,随葬品的来源则比良渚遗址群更为丰富多样。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经费资助。本书是关于古代考古文明的论文集。其中包括:“垣曲盆地古城东关史前聚落之变迁——史前聚落个案分析”、“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社会”、“史前房屋布局变化的比较及意义”等。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 文物出版社
本书收录中外学者论文19篇,论题涉及考古学理论及东亚地区的考古遗迹,出土文物的研究,同时收录有考古调查和发掘简报。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 编 / 文物出版社
东盟十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在国际友谊博物馆馆藏中,就有东盟十国礼品千余件,其中包括金银器、铜雕器、陶瓷器、玻璃器、漆器、玉石器、牙骨器、木雕、织绣、绘画等数十个门类。它们不仅反映了东盟十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貌,也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国际友谊博馆 编 / 文物出版社
本书分为欧亚草原与东北亚民族考古、华南与西南民族考古、古代民族考古、民族考古学历史与理论、民族志与考古学、其他六个部分,收入了《白虎参宿与欧亚草原》、《闽南粤东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等论文。
王仁湘、刘文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郑建明,复旦大学教授,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野外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主持过越窑、龙泉窑、婺州窑、瓯窑、德清窑及原始瓷窑址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已出版多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和专著。曾承担国家文物局越窑考古工作规划的实施与指南针计划“瓷之源”课题研究,重点探索中国瓷器起源问题,多个节点性窑址的发现将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上溯至夏代,初步建立了从夏商至秦汉时期中国瓷器起源的完整发展过程。
责编:王媛\\\\谷艳雪 编;郑建明 / 文物出版社
《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2012年8月17—22日“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18篇论文,内容分为早期丝绸之路和早期秦文化两个主题。早期丝绸之路论文涉及甘青地区新发现考古遗存研究和旧有考古资料的整理及东西方早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两大方面,内容涉及科技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 编 / 文物出版社
藏族传统书法艺术是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艺术圣殿中的一株奇葩。藏族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流派众多。它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迹物象,在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中,还贯穿着悠久的历史性、其源头可追述至距今3000年-4000年前的西藏古象雄文明时期。
耷·琼培 著;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 编 / 文物出版社
先秦文学批评乃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先秦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多个文化发展高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至今令无数中华子孙倍感自豪与骄傲。无论传说或有文学可考的历史文明,其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虽然与后世的文学批评相比,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在成熟性与系统性等方面略显不足
谭德兴 / 文物出版社
该书共计考释春秋时代地名1210条。其考释体例,就春秋列国而言,先列举其国姓氏、渊源、迁都情况、存灭情况等,再略述其疆界范围。其下则分都城、水以及与水相关地名、山、道路、关塞、城邑与地等。各国相关地名则分别归类于其下。
黄鸣 著 / 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