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尧叟撰
出版社:
元刻明修本
年代:
不详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十六卷,(宋)吕祖谦撰,元刻本,汉文珍贵古籍
《春秋诸传会通 [1]》,二十四卷。元李廉辑,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虞氏明复斋刻本。
作者:
李廉撰
出版社:
元至正十一年虞氏明复斋刻本
年代:
不详
作者:
林尧叟标注
出版社:
元刻本
年代:
不详
元吴澄(1247-1331)撰。澄为元初著名经学家,其生平事迹详见《易纂言》。此书采摭诸家有关《春秋》一书之传注,并间或以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 中文名春秋纂言
履谦宇伯恒,河北大名人,幼通算术,自星历生累迁授时郎秋官正,仁宗即位,擢国子监丞,改司业,立升斋积分等法,自是人人励志;泰定中以太史院使奉使宣抚江西、福建,□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余人;率于天历中,至顺中追谥文懿,著述颇多,有《大学四传小注》、《中庸章句读解》、《论语言仁通旨》、《书传详说》、《易本说》等。
作者:
齐履谦撰
出版社:
元延祐刻本
年代:
不详
本书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
作者:
赵汸撰
出版社:
元至正二十四年休宁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高忠重修本
年代:
不详
春秋胡氏传纂疏三十卷,(元)汪克宽撰,元至正八年(1348)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汉文珍贵古籍
作者:
汪克宽撰
出版社:
元至正八年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
年代:
不详
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作者:
李隆基注,邢昺疏
出版社:
元泰定三年刻本
年代:
不详
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皇侃的《论语义疏》到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再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论语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注本,无一不是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成就。
作者:
何宴撰,陆德明释文
出版社:
元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年代:
不详
《春秋师说》三卷,黄泽撰,赵汸辑。是书为赵汸辑录其师黄泽说《春秋》之文而成,文后附有吴澄、金居敬序跋及汸所撰《黄楚望先生行状》。
作者:
赵汸撰
出版社:
元至正二十年至二十四年休宁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高忠重修本
年代:
不详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孟子二卷,元广阳罗氏刻本,小残卷斋主人跋,汉文珍贵古籍
作者:
不详
出版社:
元广阳罗氏刻本
年代:
不详
朱熹从“五经”之一的《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并作了“章句”,即重新分章辨句,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又对《论语》《孟子》作了“集注”,即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按以己见,著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生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朱熹从“五经”之一的《礼记》里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并作了“章句”,即重新分章辨句,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又对《论语》《孟子》作了“集注”,即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按以己见,著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生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作者:
朱熹撰
出版社:
元至正二十二年武林沈氏尚德堂刻本
年代:
不详
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於朱子。
作者:
朱祖义撰
出版社:
元敏德书堂刻本
年代:
不详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编但各章总论其大旨,不复逐句笺释,立说多与朱子异。如谓《大学》“亲民”之“亲”不当作“新”,“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句非衍文,亦无阙文。盖沿姚江古本之说,自为一解。谓《孟子》“无以则王”、“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数“王”字,俱读如字,不作去声;“伯夷非其君不事”章是论去就,非论清和,隘与不恭非其流弊
作者:
董彝撰
出版社:
元至正十一年同文堂刻本
年代:
不详
宋佚名撰。按书中《春秋传》“素王”二字-下引宋真宗《宣圣攒》,只标“真宗”,而不称宋,又称“御制”。如此,则为宋人所撰已无疑问。卷首所题“明本”,乃是因为宋代刊版,多举其刊版地之首一字称之,如“建本”、“杭本”、“闽本”之类,“明本”即明州所刊之本,是为今浙江宁波。末题“岁次丁亥,梅隐书堂新刊”,而不题年号,《四库全书总目》考出“丁亥”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
《十一经问对》成书于宋末元初,由何异孙撰写编注,内容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及《孝经》等著作内容编注,是古代儒家学说学校资料之一。
作者:
徐锴撰
出版社:
元延祐三年种善堂刻本
年代:
不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小篆为主体的字典。《玉篇》是继其后第一部书字典。编者,南朝梁顾野王,字希冯。《玉篇》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野王在序言中说编辑此书的目的是考证六书八体殊形、字各而训同、文均而释异的现象,唐高宗上元元年,处士孙强曾修订增字,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敕令陈彭年等再次重修。
作者:
顾野王撰,孙强增字,陈彭年等修
出版社:
元延祐二年圆沙书院刻本
年代:
不详
宋张有撰。有字谦中,湖州人,张先之孙。出家为道士。是书根据《说文解字》,以辨俗体之讹。以四声分隶诸字,於正体用篆书,而别体、俗体则附载注中,犹颜元孙《干禄字书》分正、俗、通三体之例。
作者:
张有撰
出版社:
元至正六年吴志淳好古斋刻本
年代:
不详
元杨桓撰。桓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人。中统四年以郡诸生补济州教授。累官太史院校书,监察御史,终国子监司业。事迹具《元史》本传。是书至大丙申其子守义进於朝,诏下江浙镂版。前有翰林直学士倪坚《序》,又有国子博士刘泰《后序》,而桓《自序》为尤详。大旨以六书统诸字,故名曰“统”。凡象形之例十、会意之例十有六、指事之例九、转注之例十有八、形声之例十有八(案《周礼注》作谐声,此作形声,盖从许慎《说文》)
作者:
杨恒撰
出版社:
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
年代:
不详
元代杨桓撰。桓有《六书统》,已著录。《六书统》备录古文篆籀,此书则专取《说文》所无,或附见於重文者录之。《六书统》所载古文,自凭胸臆,增损改易,其字已多不足信。至於此书,皆《说文》不载之字,本无篆体,乃因后世增益之讹文,为之推原作篆。
作者:
杨恒撰
出版社:
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
年代:
不详
元周伯琦撰。伯琦字全温,饶州人。官至兵部侍郎。明郎瑛《七修类稿》,载其降於张士诚,士诚破後,为明太祖所诛
作者:
周伯琦撰
出版社:
至正十五年高德基等刻公文纸印本
年代:
不详
元代文字学家周伯琦所著《六书正讹》五卷,是一部阐述《说文》,辨证俗字的字书。列小篆为主,先注制之义,再列隶字,俗字
作者:
周伯琦撰
出版社:
元至正十五年高德基等刻本
年代:
不详
《广韵》 (廣韻)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作者:
杨守敬跋
出版社:
元泰定二年圆沙书院刻本
年代:
不详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成书于公元1008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4] 《广韵》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全书分5卷,收录26194字,注文191692字,分206韵,较《切韵》增多13韵,字数比《切韵》增加了一倍以上。206韵中,平声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韵补》是宋吴棫撰音韵书。五卷。 该书是宋明以来古音学的创始之作,作者根据音训与古韵文以说明古时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上补自汉迄宋研究先秦古音之空白,下则影响有清一代之古音研究,故此编实为宋代比较有成就的小学类著作之一,在我国音韵学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南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诸家所称《增韵》,即此书也。晃尝作《禹贡指南》,居正尝作《六经正误》,皆别著录。是书因《礼部韵略》收字太狭,乃蒐采典籍,依韵增附。又《韵略》之例,凡字有别体别音者,皆以墨阑圈其四围,亦往往舛漏。
作者:
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
出版社:
元至正十五年日新书堂刻明修本
年代:
不详
黄公绍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以前编过一部《古今韵会》。这是一部徵引典故很多,很注重训诂的书。黄公绍的同乡,又在他家坐过馆的熊忠嫌《古今韵会》注释太繁,在元成宗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编成《古今韵会举要》。参照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分107韵。和106韵相比,多了一个「拯」韵。
作者:
黄公绍辑,熊忠举要
出版社:
元刻本
年代:
不详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元杨桓撰。
作者:
杨恒撰
出版社:
元刻明修本
年代:
不详
《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0]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作者: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
出版社:
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年代:
不详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作者: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
出版社: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
年代:
不详
《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中国通史,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
作者:
郑樵撰
出版社:
元大德三山郡痒刻元明递修明弘治公文纸印本
年代:
不详
装帧:
平装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3918页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作者:
李延寿撰
出版社:
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年代:
不详
《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
作者:
欧阳修撰
出版社:
元宗文书院刻明修本
年代:
不详
《汉书》,或称《前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所撰,历二十余年,汉建初年间编成。其八表由妹班昭补写,天文志由弟子马续补写。唐颜师古为之作注。与史记、东观汉记并称“三史”,为唐代科举之常科 [10],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作者:
班固撰,颜师古注
出版社: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递修本
年代:
不详
《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作者:
范晔、司马彪撰
出版社:
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明成化递修本
年代:
不详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只有本纪和列传。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2]、文帝纪、明帝纪;《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3]、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4],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蜀书》《吴书》均没有本纪,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臣子,晋承魏而得天下,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作者:
陈寿撰,裴松之注
出版社: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
年代:
不详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它和《金史》《辽史》一样,也是早就拟定编修,也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料,但由于“正统之争”而始终未能进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开始编修,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编修完成,历时两年半。
作者:
脱脱等撰
出版社:
元至正六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年代:
不详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金朝的始末。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所记历史自女真族的兴起开始,直到金朝灭亡结束,共计120余年。全书共135卷,包括本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书末另附有《金国语解》一篇。其中,“志”为14类,分别为天文、历、五行、河渠、地理、祭祀、礼乐、舆服、仪卫、选举、百官、兵、刑及食货等;“表”为2类,分别为宗室和交聘。
作者:
脱脱等撰
出版社:
元至正五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年代:
不详
《通鉴外纪》,原名「通鉴前纪」,共十卷,起上古包牺氏(即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4年)。是北宋刘恕作品。
作者:
江贽撰
出版社:
元至治元年本
年代:
不详
作者:
吕祖谦辑
出版社:
蒙古宪宗三年至五年张宅晦明轩刻本
年代:
不详
《蜀汉本末》是元朝赵居信所撰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
赵居信撰
出版社:
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
年代:
不详